六大年俗分别是什么?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二、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四、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五、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延伸阅读
过年年俗有哪些?
中华之大,文化之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每个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过年习俗存在。
我家是甘肃的,地处祖国的西北,就说说我们家乡的过年习俗吧。
一年四节忙到头,腊月正月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在外的家人团聚了,忙碌的一年丰收了。
每年一到腊月里,家里人就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食材了,首先就是杀年猪了,妈妈辛辛苦苦喂养了一年的大笨猪,精心喂养照顾了一年,都会产生感情,每次到了杀猪的前一天,妈妈都会去和它说几句话,好像它也能听懂似的,妈妈说话的时候它就会抬起头,耳朵扑腾着,时不时的哼哼着答应妈妈说的话,总有些许不舍。而我小时候就特别期待杀年猪,因为杀了年猪就有了肉吃,杀了年猪就离过年不远了,过年就会有好吃的,新衣服和压岁钱。这估计是所有农村小孩的期盼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北方人就会送灶王爷回娘家了,在灶台前摆上供果,糖果,豆料等等,得给灶王爷和升天的坐骑都把好东西准备好了,因为听爷爷说,灶王爷回去是讨吉祥去了,农村有句古话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就是全家最忙的一天,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屋里屋外全部打扫一遍,扫去一年的旧尘,晦气,迎来新的一年,迎来好运。
腊月二十五到大年三十,就各家各户开始赶集,卖东西,做过年吃的馍,准备过年吃的菜,肉之类的,好一顿忙活,就是为了过个红红火火的新年。
到腊月三十当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就算是真正的到新年了,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接先人回家过年,小孩子放着鞭炮,全家人坐在一起早早的开始准备年夜饭,北方人过年的年夜饭一定得是饺子,饺子象征着团圆,美满,在包饺子的时候,在里面可以包几个硬币,红辣椒什么的,吃到的人,来年就会有一年的好运,发大财。
等到下午了以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饺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有说有笑,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晚上还要守岁,大人小孩的都熬夜守岁,见证那十二点过的一刻,就算到了新年,然后大家都会去附近的庙里上香,磕头,祈求一年的好运。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大家都开始走亲串友,一年多的亲戚朋友没见了,去了说说话话,见见面,小孩子去别人家了,给长辈磕头了,会有压岁钱。
到大年初六以后,老家的社火就开始了,大家农忙了一年,在新年之余,一起高兴高兴,玩耍玩耍,大家每天以最饱满的精神,穿着专门的衣服,涂着胭脂彩粉,来欢度一年的喜庆,每天一个不同的地方庙会,都会有社火,社火里有耍龙的,舞狮的,扮牛的,摇船的,都好不热闹。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也就算结束了,大家就会吃个团圆饭,放个火堆送个年,一年该辛苦的又该辛苦了,出门的也开始出门了,年就算过完了。
年俗小知识?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圆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爆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年俗文化有哪些?
1、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把红包包压岁钱放在枕头下。
2、大年初一: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3、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4、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5、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6、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7、大年初六:开市。舞龙、舞狮。
8、大年初七:回娘家。
9、年初八:祭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