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九章算术是什么时期的书(刘徽《九章算术》)

在《九章算术》中刘徽的数学知识有哪些体现?

刘徽的数学知识分散在《九章算术》中,好像杂乱无章,前后失次,实际上并不然。

他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发其一端而已。”这个端是什么呢?刘徽在谈到数学研究并不特别困难时说:“至于以法相传,亦犹规矩度量可得而共。”规、矩分别是画圆、画方的工具,表示事物的空间形式,度量指度、量、衡,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刘徽的话表明他认为数学方法来源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统一,这正反映了中国古算的特色——几何与算术、代数的统一。对《九章算术》的解法进行论证是刘徽注的主题。事实上,整个刘徽注固然使用了大量类比与归纳推理,但在数学命题的论证上主要使用了演绎推理。

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期

《九章算术》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为古籍《九章算术》作注释时提出“出入相补法”验证勾股定理,如图请加以说明

  •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为古籍《九章算术》作注释时提出“出入相补法”验证勾股定理,如图请加以说明
  • 正方形ABCD边长为a ,点B在AG上,正方形EFGB边长为b ,点C在EB上,正方形EHIA边长为c ,点H在FG上,设IJ⊥AG交于J,HI交AG于K,AE交CD于L ;∵ EA=EH=a,EB=EF=b,∠EBA=∠EFH=90°,∴ Rt△EFH≌Rt△EBA,∠1=∠2, FH=BA=a ,∴ Rt△EFH中, 直角边FH=a,直角边EF=b,斜边EH=c ,∵ ∠2=∠3=∠4=90°-∠EAB,∠1=∠2,∴ ∠1=∠3,又EH=AI=a,∠EFH=∠AJI=90°,∴ Rt△EFH≌Rt△AJI,JI=FH=a ,∵ ∠5=∠3=90°-∠AIJ,∠3=∠4 ,∴ ∠4=∠5,又DA=JI=a,∠ADL=∠IJK=90°,∴ Rt△ADL≌Rt△IJK,∵ ∠6=∠1=90°-∠EHF,∠1=∠2 ,∴ ∠2=∠6,又EC=HB=b-a,∠LCE=∠KGH=90°∴ Rt△LCE≌Rt△KGH ;∴综上所述:正方形ABCD面积+正方形EFGB面积 =正方形EHIA面积; 即:a+b=c ;∴ 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