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作文:节日中的温馨一幕,550字左右,最好是关于除夕和春节的,不要复制 作文节日中的故事600字

农历春节,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前一日傍晚——除夕就开始了。从前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滚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当夜幕降临时,每家的饭桌上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团圆饭。饭前先到街上烧纸,把祖先们迎回家中,供在写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墙上,还挂有大幅画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轴子”。吃完“年夜饭”,放过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围在火炉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饺子一般为素馅,取新年素素静静之意。吃过更岁饺子,新的一年来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着晚辈的声声祝福。年初一清早,大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刚更换的新衣,大大众也个个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都要向着供桌磕头,边拜边喊着:“给某某拜年啦!”“给某某磕头啦!”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或抱拳或握手,说些“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除夕和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除夕和初一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物品,要赶紧说一声“岁岁平安”来;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不兴扫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将财宝一起扫出门。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姊妹们说说知心话。由于过去许多大家庭是几世同堂,归宁的女儿常常是两辈甚或三辈同堂,家里顿时热闹非常。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年初三,旧时有“挖月芽儿”的习俗。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院里,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先对月芽挖几下,再在自己的肋边比划几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据说这样一“挖”,一年当中就再也不会牙痛。初三这天按旧俗还是“开井日”。清晨,大众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在济南民间叫作“人七日”。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壮,大众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的收成好坏。南朝人宗凛小编认为‘荆楚岁时记’里面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一千五六百年前的这些“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得以体现。过去在“人日”这天,济南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大众在五角绸或纸中剪出七个人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人日”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俗传“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正月初十这天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由于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因此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以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人民仍普遍欢度。除观灯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这些活动到元宵夜达到了高潮。各种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前是高大的纸扎门灯,上写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手挑红灯笼的领队人,后边是锣鼓队,再往后就是两人一对叉花串行的高跷队了。队员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别扮成戏曲中的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脏官、丑婆等。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他们各显神通,做各种滑稽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令观众捧腹时而激起阵阵喝彩。过去济南以东舍坊、马家庄、西青龙等处的高跷队最为有名。

舌尖上的快乐滋味

初一(3)班吴创造12号

小编认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小编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流着口水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眼泪也控制不住的留下来。由于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记得,我从小就爱吃外婆用糯米做的各式小吃:八宝饭、粢饭糕、粽子……其中,我对外婆做的粽子情有独钟。在我的家里,粽子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深绿色的粽子中间包着雪白的糯米,接着蘸着糖吃;另一种是我的最爱,不知外婆用何技巧使里面的糯米变成了棕色,馅儿可以自己加,而我最爱的是里面加蛋黄,加肥猪肉的。

每逢端午节外婆就会马不停蹄地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馅料等。接着外婆一个人包揽所有的准备职业:洗粽叶、洗糯米、剁馅、炒馅……所有人都不插手。好像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会儿工夫,屋子里便弥漫着粽子馅料的浓浓香味。

“包粽子啰!”外婆、妈妈、舅妈等围着一盘热腾腾的馅料,开始包粽子,嘴上还不停地说着,谈着。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外婆的脸上已是一道又一道的皱纹,可外婆依然是那样青春、活力。身为小辈的我不禁感慨万分,也为外婆的自在感到高兴呢!我也凑过去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粽叶围成一个“小船”,轻轻铺上一层泡得洁白的糯米,阳光下它们闪闪发亮。用手指在糯米中间挖一条长沟,在沟里放上一条亮晶晶的肥猪肉,再盖上一层糯米把它们藏起来,接着小心地给粽子穿上绿衣裳,用力缚上长腰带。“梆”,粽子落到了地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只见我们家的狗飞也似地冲过来,将我撒了一地的糯米还有那块大大的肥肉吞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外公也冲过了,将小狗给赶到了笼子里。外婆看见了泄气的我,用她那粗糙而年久的手拍了拍我。我再次尝试,在外婆的帮助下一个有模有样的粽子便诞生了。

外婆又一阵忙碌之后,桌子上就摆满了香喷喷的粽子。一家老小或是狼吞虎咽,或是细嚼慢咽,不时对外婆的手艺啧啧称赞。“嘭啪!”窗外的烟火是那么耀眼!天空已挂着一个巨大的彩球。彩球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扩散开来。我想,可能是天上的神仙从天宫抛给我们一个吉祥彩球。你看,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的点点金光,把夜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刻的味道,亲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质朴、亲情、友谊等等情感与信仰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中国江苏网9月30日讯今年中秋和国庆碰一起,7+3=8虽然让人有些许失望,然而八天也足矣回家享受一个美妙的长假了。然而,有些住在边远地区的学生却会由于漫长的旅途、昂贵的车费等缘故而选择留在学校,于是,南京师范大学便出现了“嘿,阿姨喊你回宿舍包饺子!”的一幕。

不回家,那就来宿管站包饺子吧!

30号的早上,南师大某宿舍楼的阿姨们和学生已经是忙得如火如荼,面粉、馅儿、擀面杖、电磁炉等等包饺子的材料已经一应俱全。

站长胡阿姨介绍说,由于宿舍楼住着很多来自新疆、山西、天津等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很多都不回家过双节,“那我们就想到了和他们一起过中秋的点子了。”胡阿姨还补充道,关于包何馅儿的饺子她们向学生们征集了想法,最后决定了芹菜肉馅、白菜肉馅还有纯肉馅这三种,“总归要大家吃得开心吃得舒服就好嘛!”

考虑到南北方包饺子的方式不同,阿姨们还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还是采用北方的擀面杖,“还没在家吃过擀的面皮呢!”来自南方的张同学说道。

记者现场发现,包饺子的整个经过大多由学生合作完成,擀面皮的、和馅儿的、包饺子的、煮饺子的,分工明确,有条不紊,阿姨们主要就是指导和协作,“有些学生包得饺子可俊了”有阿姨夸奖道。当然也有原先不会包饺子的学生现场原创饺子的,形状怪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现场气氛和谐融洽,暖意融融。

包包饺子聊聊天,其乐融融一家亲

记者在现场发现,留校包饺子的学生当中居然还有一部分的南京本地学生,“我中午在宿管站过节,晚上回家过节,一天两次过节很快乐啊有木有!”李同学向记者炫耀道。当然,大多数的还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面能在宿舍楼享受到这样的饺子盛宴,他们也很是感激,“宿管阿姨们真的像妈妈一样,平时关心我们的生活,过节还不忘给我们包饺子。”

据现场学生反映,这些食材都是阿姨们起早去市场采购的,电磁炉、碗筷也都是阿姨们从自己家带过来的,有心的阿姨还准备了香醋、辣油等调味品。“大家一起动手包的饺子就是香!”边吃饺子,胡阿姨边向大家承诺,这次包饺子活动这么顺利,效果这么好,“我们元旦继续包饺子。”引来同学们热烈响应,“那我到时候还要来的!”

活动结束后,阿姨们边收拾边反映,她们最开心的就是多和学生们聊聊天、唠唠家常,正好趁着这次节日,包包饺子聊聊天,“虽然很忙,但我们都很开心,觉着都是一家人!”阿姨们都心满意足地表示。

回想一下,你都参与了哪些活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