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成语:中流砥柱的文化象征与历史意义
编者按:为更好地领悟我们的民族灵魂,河南省委宣传部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系列微视频《成语里的中国·第三季》正式上线。今天,让我们聚焦于一个深受大众关注着的成语——“中流砥柱”,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相传,在古代,大禹治水时使用神斧劈开高山,形成了人门、神门和鬼门三道峡谷,黄河的水在这里滔滔东去,这就是“三门峡”的由来。在这惊险的三门之下,耸立着一座坚固的岩石——被誉为“中流砥柱”。几百万年前,古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豫陕晋交界处汇成一个巨大的咸水湖。约86000年前,地壳活动导致湖水下切,古黄河经过一场决战,冲决岩石奔流向海,砥柱的存在便成了这场天然变迁的见证。
“砥柱”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其中一个。在广袤的大地上,人民抱成团、力挽狂澜,在与江河周旋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先民们为了家族的生存,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所竖立的最朴素的纪念碑,便是一座在激流中的坚决石柱,象征着民族灵魂的永恒和不屈。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雄辈出,普通人成为历史的主角。人民群众以自身的努力和奉献推动了历史的车轮,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流砥柱”。这一成语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丰盛的象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使得“中流砥柱”不仅是地理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灵魂。这里不仅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更是通过发电、灌溉等多项功能,滋养了沿岸的城市和工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提高。三门峡已经从昔日的“鬼门关”,转变为民族建设的重要一环,成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坚实影响,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民族自立、文化自信,正是这一成语所传达的深刻含义。
通过“大河成语”中“中流砥柱”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积淀,更能汲取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我们共同的奋斗中,这一成语将始终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勇壮追梦。让我们铭记并传承这一灵魂,以“中流砥柱”的勇壮和决心,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