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锵鸣 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又号止园,晚号止庵,浙江瑞安人,为李鸿章、沈葆桢房师。
△孙锵鸣
作为晚清风云人物,孙锵鸣驰骋官场二十余年,达到过政治生涯顶峰也经历过罢官的人生低谷,对立身处世和持家治业之道自有一番深刻见解。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四(1896年2月26日),孙锵鸣提笔为文,著成《家训随笔》,成了孙氏子孙世代相传的法宝,也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且内容完整的士大夫家训。
△孙镪鸣《家训随笔》
耕读修身孙锵鸣在《家训随笔》开篇细述其兄弟接受童蒙、读书和科举的过程,还提到他们的塾师和座师全是当时的名士高官。显然,孙家祖先认为子孙的成长离不开名师督导,也告诉子孙,耕读之路是与今后获得的成功人生紧密相联的。“有屋数十楹,足以庇风雨矣;有田几千亩,足以供饭粥矣。”他用这些训言来告诉子孙,富贵总是不长久的,务必牢记“恒心”两字的家训,在人生路途上要时刻修治自身。
△玉海楼内百晋匋斋,孙锵鸣常与其兄孙衣言在此谈心论学
兄友弟恭古代社会强调“兄友弟恭”的天然伦理关系,作为用来加强家庭伦理凝聚力的重要手段。1838年,孙衣言和孙锵鸣在京城参加会试。有天深夜,居住在西四牌楼(今北京市西城区)的孙衣言烧煤取暖,结果煤气中毒。孙锵鸣听闻,从米市胡同(今北京市宣武区)一路颠扑到了相隔二十余里外的其兄住处。另日,孙锵鸣病卧,孙衣言延请医生熬夜煎药,衣不解带在床边日夜调护。这两则小故事足可以见两兄弟手足情深,孙锵鸣在《家训随笔》中称其是“相依为命”也。
△孙氏谱系图
夫妻敬爱家族以家为最小单位,家因夫妻而生,夫妻和睦成为家族子孙要求遵守和效仿的典范。孙锵鸣在《家训随笔》中是这样描写他的父母亲:“夏日汗涔涔循肩背下,衣领半湿。入夜纺织补纫……鸡鸣始欲寝,与我父黾勉同心。”铢铢积累,至晚年为孙衣言、孙锵鸣两兄弟分家产时,已近200亩家田矣,均是父母互敬互爱共同缔造的结果。
《家训随笔》记录此事,一来是孙锵鸣劝诫子孙要常念先人缔造家庭之艰难,二来达到垂教后嗣以继祖先之德的愿望。
△孙锵鸣行书七言诗团扇
国为家先《家训随笔》记载,1847年,孙锵鸣担任清朝丁未科第十一房同考官分校礼闱(会试阅卷),其兄孙衣言也参加考试。按照清代科举亲属回避制度,两者中必须有一人实行回避。孙锵鸣怕兄长失去会试,孙衣言恐弟弟失去担任同考官的机会,两兄弟万般纠结。这时,孙衣言反倒劝其弟道:“汝初次考差,外差既两失矣,得一分校,搜索一二好门生,胜吾自得多矣!吾乡举如此之艰,即入场能必获乎?汝不必过为我计也!此不过迟我一科,弟毋介意。”最终,孙衣言选择退出回到故乡,孙锵鸣在此次担任同考官的会试中选拔了10多名门生,其中就有后来当为傅相的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
△孙锵鸣家训对联
隐忍勉学孙锵鸣祖父当年返回祖居地砚下生活时,常受族人欺凌,《家训随笔》中写其祖父“辄闭户隐忍不与校”,最后导致族人惭愧而退。孙氏两兄弟相继考中科举后,乡里祝贺者络绎不绝。从受侮到得人尊敬的局面转换,孙锵鸣认为这是先祖德荫后人,告诫“我子孙不可忘也”。孙锵鸣强调做人道理全在《四书》、《五经》,多看儒家书籍的人习性也总不坏,要求子孙努力亲身实践,随时随事对照反省,争取成为圣贤之人且不流为小人所用。
△瑞安市玉海楼全貌
从孙锵鸣的《家训随笔》中可以看出孙氏家族家风严谨。这份《家训随笔》用词精炼、朴实,却时刻隐含着劝导的意味,是一份带有激励与劝诫的总结性家训。如今,孙锵鸣《家训随笔》陈列在瑞安市玉海楼内,以垂范后世。
- 2024年01月28日
-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