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伤感文案

《天下诗词文学》第510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天下诗词文学》庆祝2021《元旦网络文艺晚会》展播(第一集)
古筝《高山流水》演奏:潘霞
天下诗词文学《天下诗词文学》第510期
稿件汇总:书语
评审核:陈进超
词审核:邵加萍
制刊:深堂曲仔
绝句部分
接龙莲师有句
书语/黑龙江
笔底著华年,心溶万物前。
虚怀天下里,处处学新篇。
接龙士梅姐有句
书语/黑龙江
携手谱新篇,真情网上燃。
诗书飞万里,有日可团圆。
接龙铁肩弟有句
书语/黑龙江
必会出英贤,莲师献爱篇。
浇花南北处,哪里不心牵?
君子之交
文/陈进超
镜破易浮光,兰捐益沁香。
始知君子合,历久德尤彰。
题《净土寺》照片
文/陈德兴
雪舞寒风巡院寺,隐藏白鹤众山中。
修身养性青灯影,敬佛谈经夕日红。
赞天下诗词文学网络联欢晚会
陈进修/乡愁诗苑
精彩文娱网络联,讴歌吟诵接新年。
深堂书语早谋划,完满功成盛世宣。
题七亩地冰瀑
文/卧虎公子
天界原来少自由,强封飞瀑做僵流。
文声从此悲寥寂,忍耐阴森度日头。
感遇诗
文/王良民
凄凉酿得客愁多,付与诗工再琢磨。
白首思亲空有泪,酸心感遇写成歌。
律诗部分
回乡吟
文/王良民
空有一诗囊,风尘返故乡。
穿林寻旧句,借月写新章。
少爱看挥泪,多情听断肠。
潸然残照里,冷落白云旁。
黄山太平湖游(二首)
文/丁景玉(不老松)
(一)
太平湖上好行舟,薄雾轻纱顺水流。
曲栈浮桥骚客踵,澄潭古渡野鱼游。
晨凫对对相追恋,黄鹊双双接喜羞。
仰望奇峰悬倒影,平湖倩侣把情偷。
(二)
太平湖畔水清眸,兴索诗情意自悠。
坦荡涟漪成玉带,未雕翡翠碧波流。
合家度假仙山府,休遣闲游到宿楼。
黄屴1风光如圣境,瑶池天降落徽州2。
注:1、黄屴,黄山的高峰。2、徽州,安徽古称徽州。
为大秦赋作
文/邵益山
阿房一炬早归尘,二世而亡自有因。
漫道千年秦政制,且看百姓楚沉沦。
升平世界应歌舞,动荡生涯岂苦辛。
屏幕无端开杀伐,祖龙魂魄活愚民。
步韵范诗银老师《和王渔洋秋柳四章》
(之一)
文/王良民
萧条久客倦惊魂,白发逢秋懒出门。
偷渡冰轮因有梦?碾穿玉宇却无痕。
乍然铁树开深樾,忽尔雄鸡唱远村。
此道凭君从外得,千言万语漫评论。
步韵范诗银老师《和王渔洋秋柳四章》
(之二)
文/王良民
时俗常谈有夜霜,难嫌老伴旧林塘。
已称靖节家千里,犹望樊川月一箱。
抱玉人怜疑楚璞,吹竽花笑似齐王。
空闻野叟争歌席,心领菩提养病坊。
词作部分
少年游·闲来聚首最高亭
王良民
闲来聚首最高亭,月似故人明。芳心婉娩,媚容绰约,牵动惜花情。
一点山泉真吾爱,风雨惯曾经。想见而今,浅颦双翠,怀古惹心惊。
鹊桥仙·游园
董德兴
暖棚历落,香云分散,冬日草莓鲜健。花垂叶嫩喜承欢,看蜂蝶,迷情依恋。
波侵江岸,冰凝水域,飘雪盈江如练。随缘胜聚鹊桥边,果园里,仙踪又见!
西江月.忆故人
文/谭维豪
玉骨不堪雷打,樱唇怎耐风摧。可怜暴雨折金枝。何奈红英堕地。
脉脉柔情胜水,幽幽馨臭如梅。苦甜点滴在心扉。梦梦音容不弭。
扬州慢?回眸人生路(外一首)
文/浙江朱守平
寄托诗书,留连山水,晚年安度人生。对春潮兴起,憾秋雨诗评。爱江渚、烟花漫野,鹭鸥游戏,丝竹传情。抚栏干、地漠天苍,舟急神宁。
眸回岁月,总辛劳、颠簸谦兢。纵关护童生,专心事业,难得公平。一世少为无誉,非才薄、原命难争。效夕阳西耀,祥云万朵光明。
唐多令 ? 雾漫东晓
大雾漫江城。朔风度院庭。过东湖、阁淡泉清。万树朦胧情趣隐,舟不见、露犹莹。
仙乐画廊鸣。玉人彩袖升。太极功、备受欢迎。日日健身成习惯,腰婉转,步轻盈。
眼儿媚?元旦(贺铸体)
王省南(浙江)
朔风飒飒扫河山。万物暮冬残。岁年旦日,阖家团聚,笑语欢颜。
莫言青帝姗姗到,大地盼春还。韶光锦绣,新妆华夏,蝶舞莺喧。
散文 :最壮英雄歌
潇男(鲁汉)/上海
西昌,不仅有最妩媚的月亮,最迤逦的风光,最淳朴的民族风情,更有最雄壮的英雄赞歌。在青山绿水中,蕴藏着红军将领与彝族首领“彝海结盟”的圣地,刘胡兰式的女青年丁佑君的陵园,在平叛剿匪中牺牲的烈士墓,还有那像西施一样深明大义、舍身灭敌的无名女英雄的故事。
一、 红军留下的足迹和佳话
一九六五年,我们到西昌建设“四一0实验厂”,指挥部就设在县城北十几里地的小庙乡。这儿离冕宁“彝海结盟”的发生地近在咫尺。为了对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星期日我们单位组织党团员去彝海参观,并请县文化馆的同志做讲解。是日上午八点,我们怀着神奇而敬仰的心情来到了彝海。呀!真美啊。彝海酷似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熠熠闪光的蓝宝石,头上蓝天白云,脚下芳草萋萋,四周青松苍翠,湖内鱼儿闪影,我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看着我们喜形于色的样子,讲解笑着说:“不光这里的风光美,这里的故事更美。”随着他浓重的四川话语,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七十七年前的那个红色五月。
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这里. 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他心里十分清楚,红军虽已渡过金沙江,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达到了进入四川境内的战略目的。但是,还未能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而要到川西北,或川陕甘去创造新苏区,找到一个落脚点,还需要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而当前的首要困难就是必须迅速飞越天险大渡河。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
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威胁敌人在四川的心脏――成都。 另一条是小路,而且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从泸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但是,在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小路视为畏途,军队,尤其是汉人军队要通过这一地区是难上加难。
这时,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总统”首先展开了一场“智斗”。
蒋介石熟知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败亡的故事。当他得知红军渡过金沙江,向大渡河急进的消息后,认为消灭红军的机会来了。他断定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因此,他为在大路上围追堵截红军下了大本钱。他决心要使红军重演当年太平天国将士全军覆灭的悲剧,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毛主席知道,他的对手蒋介石决不会放过消灭红军的这个机会。他决心打破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他明白,蒋介石部署的大渡河会战的关键是固守大渡河,不使红军渡河,待尾追红军的十万中央军渡过金沙江后,在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深山峡谷中南北夹击红军。打破蒋的如意算盘的关键是赶在中央军追上来之前渡过大渡河。可是,怎样才能渡过大渡河呢?
毛泽东主席断定蒋介石以为红军不敢走小路,小路的防备一定较弱。因此,他决定避开大路而选择小路,组织一支先遣队,侦察了解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情况,以决定从何处渡过大渡河及如何渡过大渡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系着红军的前途。于是,五月十九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任命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队长。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通过艰苦细致的党的政策教育,在山清水秀的海子,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但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便从红军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叫警卫员舀来彝海的水,以水代酒。当将鸡血滴入两个瓷盅后,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就应该服从大哥。刘伯承高兴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果基小叶丹笑着叫”好“!也端起瓷盅来大声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后也一口喝干。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果基小时丹。果基小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结盟便告结束。在晚上的宴会上,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与果基小叶丹。“彝海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的胜利争取了时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同时,革命种子也留在了彝山,红军果基支队举着刘伯承所赠给的旗帜,牢记刘伯承“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的话,自己拿起武器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游击战。
后来,小叶丹被彝族中的顽固派所杀,在严酷的查抄和迫害下,小叶丹的家人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藏这面红旗,直至解放后交给国家博物馆。
  二、一位女烈士血染的风采
一九六五年七月一日,为了纪念党的诞辰,我们去西昌佑君镇瞻仰丁佑君烈士陵园。园区不大,树木葱茏,在肃穆的墓碑前,挺拔矗立着丁佑君的大理石雕像。这时,正好有一队西昌中学的同学在认真聆听老师讲解丁佑君的英雄事迹,我们也听得入了迷。
丁佑君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瓦窑沱一个盐商的家庭里。由于自幼受到出身贫苦的奶娘的影响,从小就同情劳动者,富有正义感。一九四四年考入五通桥通材中学。一九四七年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成都,考入成都市立女子中学。在一九四八年四月参加了党和地下组织领导的罢课斗争。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又投身于党和地下组织发起的护校运动。一九五0年一月在哥哥的鼓励下,瞒着父母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后来从成都到雅安的长途行军中突然遭遇叛乱土匪的袭击,战斗中她却毫不畏惧,冒着枪林弹雨救护受伤同学。解放后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分配到西昌工作后,她先任西昌市县立女子中学军代表,八月又被调任到西昌县盐中区任青年干事,参加征粮工作。当时的盐中区虽已解放,但土匪的活动仍很猖獗。她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数十里,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征粮工作,群众都亲切地叫她“丁代表”、“丁姐姐”。一九五0年九月中旬月她到乡下裕隆镇征粮,不幸被土匪抓住。被捕后她不畏强暴,痛斥叛匪。匪首恼羞成怒,竟卑鄙下流地将她剥光衣服游街示众,并将她四肢捆绑在柱子上,发疯似地用皮鞭、棍棒抽打,施老虎凳、将钢针穿过奶头插进乳房,甚至丧尽天良的轮奸、用枪击穿她的左胸。但她面对严刑拷打毫无惧色、宁死不屈,仍向土匪宣传党的剿匪政策、奋力高呼口号。九月十九日土匪提起她的双脚,将她在凸凹不平的地上拖了半里多路,直到全身被粗砺的石子擦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最后被丢弃在荒野中而英勇牺牲,年仅十九岁。丁佑君牺牲后,西昌县委根据她生前的请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了毛泽东署名的《革命烈士证》,并核定为“革命功绩:一大功。”一九五二年五月四日在西昌建成了丁佑君烈士陵园,并将其遗骨移入园中。由于暴乱土匪的折磨和凌辱,烈士遗体未能保全,墓里仅安葬了烈士部份头颅和一缕青丝……
听了老师如歌如泣的讲解,学生们个个泪流满面。我的心也在流血、在颤抖、在澎湃,我痛恨让人发指的杀人恶魔,我敬仰坚贞不屈的青年女英雄,我更热爱和珍惜和平幸福的新生活。
三、一个“无名英雄”的传说
在西昌百姓中,还流传着一个“无名英雄”的故事。我们听到后既感到离奇,又十分敬佩。解放初期,由于个别彝族反动头目的挑动,西昌发生了叛乱。他们袭击杀害我地方干部,到处烧杀强掳,祸害百姓。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一支强大的平叛部队开到了西昌。西昌到小庙中间,在必经之路上有个制高点,为了争夺这个山头,叛匪死的满山遍野,我们一个营的战士也所剩无几,烈士坟墓犬牙交错布满山坡。还有一个山西籍的解放军团长,带着警卫排去一个彝村做策反工作,结果一排人全被杀光。团长的墓碑永久高高地耸立在泸山上。
经过当地军民的通力合作,叛乱终被平息,恢复了社会秩序,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有一个顽匪头目漏网了。他靠着山峻林深的天然屏障,靠着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旧观念的保护伞,像“野猴”一样在大小凉山上流窜了近十年。如果用大部队追剿他,那就像“高射炮打蚊子”和“大海捞针”一样;如果少数人上山与他周旋,又会遭到匪徒的暗袭。我们的部队只好扎营在山下,寻找时机消灭顽匪。
这股土匪狡猾得很,经常化装潜入西昌城里购物买衣、大吃大喝。老百姓认出了也不敢举报,因为这个头目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次,他带着两个保镖到西昌电影院看电影,让一个被土匪杀光全家的山民看见,深仇大恨让他鼓起勇气报了警。顷刻间,公安人员包围了电影院,但清场后并没有发现匪徒。只看见在台前站着三位彝族妇女,她们身着黑毡长裙,一动不动地在交谈。等公安人员撤走后,三个匪徒从妇女裙子里边钻出来逃之夭夭。抓这个顽匪让我们公安人员伤透了脑筋。
一天,有个年轻女子从山下经过,像一阵旋风一样她被掳上山去。匪首看她年轻漂亮,硬逼她做“压寨夫人”,女子开始誓死不从,遭到残酷毒打。后来,她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将计就计”抓住顽匪。她深知这家伙的凶残,想逃出他的手心比登天还难,忽然她想到了古代西施“以身许国”、救越灭吴的故事,于是她决定“舍贞灭敌”为民除害。她强装笑脸地说:我想通了!您的大名“如雷贯耳”,给您当夫人“三生有幸”。匪首一听,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马上拜堂成亲,匪首视其为“珍宝”。过了不久,“夫人”想吃西昌的点心,说是可能“有了!”匪首立即赶去西昌城。说时迟那时快,女子迅即下山报告了驻军。首长让她马上回到匪巢,装作若无其事。这边调集部队层层包围了匪巢。当匪首高高兴兴从城里回来后,还没等拿出点心,我们的排长就开始了劝降的喊话。本想活捉匪首交人民审判,但他顽固抵抗,接连打死我们几个战士,只好将其击毙。当女子被解救下来之后,部队首长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你是人民的功臣呀!”并把一枚剿匪英雄勋章挂在了她的胸前。
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多好的女子呀!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说,只知道她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女教师。
天下诗

蒙古族民间故事系列之(十二)
石碑梁的传说
文/柳绍才
孩提时,听爷爷说过"义狗救主”的故事,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辽西石碑梁的传说,更令我难以忘怀。
传说在阜蒙县大五家子镇皂力营子村境内的石碑梁下,有一座占地面积不大,建筑风格却很别致的庙宇。庙里既不供俸山神土地,也不供俸观音老君,仅供俸着一匹白马衔人的花岗岩塑像石碑,故称"白马庙”。
这里有一段奇妙而又动人的故事呢。
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北大山下的山坳,住着一家姓张的佃户。一家老少七口人,靠租种富户的三十亩"墙上挂"的山坡地维持生活,家里除了几间干打垒的草房外,唯一的家当就是一匹白马和一辆花轱辘车。这也是他家唯一的劳动工具。不管是送粪打靛,还是春种秋收。因此,白马自然就成了他家的半壁江山。张老汉,别看家里日子过得不宽绰,可就是不亏着白马。他每年种上两亩小黑豆,用石磨磨出粉,再加上小米渣,不管闲忙,不论春夏秋冬,总是寸草三刀,黑豆掺小米,定时定量精心饲养着。白马长得膘肥体壮,滚瓜溜圆,脊梁上能放着鸡蛋。
白马呢,干起活来也不含糊,拉车赛如牛,独套一天也能种上几亩地,拉车更是五个手指拧鼻涕——手拿把掐。据说,一车能拉八石小米(古代计量单位,一石小米折合今天二百五十千克),真可谓独一无二。
话说这年秋后,张老汉装上满满一车黄豆,给富户送租子,釆到北大山,当走到盘山道的一处极陡且弯又是大下坡的地方,车闸杆突然断了。眨眼间,张老汉从车上滚落到车下马前,眼看要身断三截,命归黄泉。在这千钧一发的节骨眼儿上,张老汉腿都软了,冒出了一身冷汗。随口嘶哑地发出两声"吁,吁”吆喝,白马四蹄蹦起,靠住车辕,衔起老汉的前衣襟,缓缓地走下了十里盘山道。
张老汉得救了。大汗淋漓的白马却倒下了,永远地倒下了。张老汉和家人悲痛欲绝,洒泪 将白马的尸体成殓起来,掩埋在北大山下。
十年后,张老汉一家的日子过好了。但是,他依然怀念为救他累死的白马。为了让后人记念它,他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五千两白银,请来了能工巧匠。在掩埋白马的地方,建起了这座"白马庙”。将白马衔人精雕细刻在尚好花岗岩石碑上,放在庙内供俸起来。北大山,从此就更名为"石碑梁”了。
今天,“白马庙"不见了,石碑梁己松槐满山,当年的盘山道己变成了宽阔的柏油乡道。而白马救人的故事却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天下时事诗评
往期精彩回顾《天下诗词文学》第509期《天下诗词文学》第508期
《天下诗词文学》第507期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